您所在位置: 首页 > 省内动态
无标题文档
聚焦全国两会 | 全国人大代表沈仁芳:扎根大地,拿出沾有“泥土味”的建议
日期:2024-03-03 来源: 浏览次数:
字号:[ ] 视力保护色:

南方丘陵的红壤、东北大地的黑土、江南水乡的水稻土……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标本馆,来自全国各地的近10万件土壤标本汇聚于此。

研究土壤、保护土壤,是全国人大代表、致公党江苏省委会副主委、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所长沈仁芳和同事们孜孜不倦的追求。过去一年,他们围绕土壤改良、污染土壤的修复、轻度污染农田的安全利用等方面积极作为,还承担了农业农村部的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成为他们的重点工作之一。

640 (2).jpg

从土壤的野外采样到室内分析、成果凝练,南京土壤研究所在土壤三普的技术支撑和采样人员培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承担了建设国家土壤资源库的任务。“与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时隔43年,土壤三普从2022年启动试点。2023年全面铺开,目前已经完成75%的采样工作。”沈仁芳告诉记者,土壤采样就是通过有限点位的调查,获取土壤空间变化的规律性,实现以点带面。如何确定采样点位?怎么挖掘土壤剖面?如何进行土壤样品的分析?这都需要精准把握,通过专业研究把我国土壤“家底”摸清楚。

开展土壤三普,离不开多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连续多年的呼吁推动,沈仁芳就是其中一位。自2018年当上全国人大代表开始,沈仁芳就呼吁尽早对全国土壤开展“全面体检”,并于2021年再次提交相关建议。从多次建议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到进行耕地休耕修复、土壤健康管理,沈仁芳每年带上会的建议都带着浓浓“泥土味”。

去年全国两会,沈仁芳依然围绕土壤保护和改良积极发声,带来制定区域差别化的耕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和加快推动我国健康耕地培育行动计划等4份建议,收到了生态环境部、国家发改委等相关部门的答复。“耕地健康和粮食安全息息相关。目前我国耕地建设以‘保数量’和‘提质量’为主,还缺乏耕地健康保育的理论体系和技术模式,开展健康耕地培育重大科技攻关行动迫在眉睫。”沈仁芳说,我国土壤类型多样,不同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健康评价的指标与标准难以统一,应尽快制定区域差异化的土壤环境基准和标准体系,有力支持全国各地土壤生态环境保护和安全健康培育。

微信图片_20240306094211.jpg

从业近40年,沈仁芳每年几乎有一半时间奔波在全国各地,和土壤“打交道”。“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我国盐碱地多、开发潜力大,如何加强盐碱地改良利用、把盐碱地变成‘新粮仓’,也是我过去一年主要调研方向。下一步,我们还将围绕土壤酸化等事关粮食安全的问题继续深入调研。”沈仁芳说,今年全国两会上,他将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方面提交建议,希望为守护粮食安全打好“地基”。

“我是一名来自土壤学领域的人大代表,扎根田间地头是我的本职工作。我将立足岗位,紧盯国家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用专业的调研,把来自一线的、带有新鲜‘泥土味’的建议带上两会。”沈仁芳说。

(转自:北京西路瞭望,来源:新华日报,图片:江苏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