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页 > 省内动态
无标题文档
【关注省两会】致公党省政协委员参加联组会议 围绕加快推进“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建言献策
日期:2020-01-17 来源:省政协 图王运武 李朝蓬 浏览次数:
字号:[ ] 视力保护色:

W020200117317122266256.jpg

1月16日下午,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民革组,致公组,侨联、台联、对外友好组,社科组,经济二组,民族、宗教组委员,以及中共组、特邀二组部分委员,围绕“加快推进‘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更高水平扩大对外开放”主题进行讨论。副省长马秋林出席会议并讲话,省政协副主席、致公党省委主委麻建国出席会议,省政协副主席、南京大学党委书记胡金波主持会议。

  王鸿声、张丽霞、高健、笪家祥、张红娣、沈永明、杨世华、陈仁寿、一如、杨明、张乃华、李萌、杨永清、孔秋云、林敏洁、沈永明、王加培、李琨、王斌、蒋鹏举、汪云甲等同志先后发言。

以下是5位致公党省政协委员的发言。

高健.jpg

高健委员(致公党连云港市委主委、江苏省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校长)就多措并举,强化“一带一路”支点建设提出建议。

  近年来,我省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成效显著。至2019年11月,全省共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了近2000个项目,协议投资额达194.4亿美元。但面对多变的世界经济环境、对标中央要求和部署,支点建设还存在如下问题:一是支点城市的支撑作用不够有力,二是我省与“一带一路”地区和国家的经济合作平台建设还显不足,三是企业参与“一带一路”经济合作的科技实力还不够强,四是交汇点建设的制度创新不足。为此建议:

  一、强化支点枢纽建设,加快资源市场整合。借助自贸试验区江苏片区的获批,加快建设串联连云港-霍尔果斯的“一带一路”标杆和示范项目;充分利用日本与欧盟EPA的生效和中日韩自贸区建设的发展机遇,大力推进陆、海、空、河联运走廊建设,打造走廊经济。强化国家重点物流枢纽节点建设,在南京获批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城市的基础上,全力推动连云港获批,形成南北互相呼应的物流枢纽城市建设和点线面相连的现代化物流网络布局。

  二、强化政治互信建设,加强产业园区共建。深入推进与沿线地区的友好城市建设,加强对海外地区投资风险评估和第三方服务,更好引导企业走出去。制定相应政府保障机制,搭建对外合作平台,强化对外产业投资基础安全保障。加强中阿产能合作园、连云港-里海供应链基地等海外产业园区建设,强化苏州为节点的长三角区域产业经济外向衔接,打造两端联动化的产业互动性发展格局,为“走出去”提供支撑。

  三、强化科技创新,提升竞争核心实力。紧抓开放、创新和转型的自贸试验发展要义,鼓励企业在模式、业态、科技等领域创新,为产业走出去提供科技基础。加紧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平台的培育建设,同时在拓展服务上下功夫,对接国际市场的服务,努力推动货物贸易强省向服务贸易强省转型。

  四、大力推进先行先试,勇于制度创新。探索通过省级立法解决干部“不敢为”的问题,将“尽职免责”“创新容忍”落实到位,对在自贸区平台上创新机制、创新业态提供立法保护和免责。同时通过立法打造全省自贸区思维,在各经济板块划出一定范围明确为自贸区的协同创新区,实现自贸区与“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共振发展。

张红娣.jpg

张红娣委员(致公党镇江市委主委、市政协副主席)就加强国际审计合作,助力绿色“一带一路”发展提出建议。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我省年度对外投资协议总额在经历2016年142.24亿美元峰值后,2017年以来已基本稳定在90多亿美元左右,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主体企业是中坚力量。近年来,虽然在对外投资方面已经逐步强化了国际间的合作,但对相关项目审计监管开展的国际合作仍较为薄弱,国有资本在境外合作、投资项目风险防控方面存在较大隐患,主要表现在政府层面还没有较完善的法规指引、涉外投资项目审计监管国际合作体系还未能建立完善、涉外投资项目经营管理监管落后等方面。为此建议:

  一、从法规层面进行逐步完善。逐步建立和完善涉外审计准则及工作指引、积极促进国际审计标准互认,适应境外投资、合作项目日益增加的监管需要。

  二、逐步构建完备的国际审计合作体系。加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的合作项目审计力度,积极探索国际合作审计模式,加强在监管范围、制度、技术及整改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沟通合作,尽早实现国际间的审计标准互认、体系互认及成果互认等,通过构建互相信任的审计监管合作体系共同防范筹备期及经营过程中的各种风险。

  三、从治理结构、信息化等方面入手,创新涉外投资、合作项目的风险防控体系。涉外项目与国内企业无论是经营管理还是商业模式都差异巨大,各方面都要求因地制宜进行探索创新,以构建适应涉外项目的监管体系。

陈仁寿.jpg

陈仁寿委员(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献研究所所长)就深化人才培养合作,绘好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工笔画提出建议。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我国与沿线国家间的人才合作培养力度进一步加大。据统计,2018年江苏省来华留学人数已超过4.5万人。人才合作培养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少问题。为此建议:

  一、因材施教,建立适合留学生的教育模式。建立留学生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引导高校针对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制定不同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模式,不断提高留学生教学质量。根据学生原有基础,开设不同的专业和基础课程,学制也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变动,对于中文基础差的学生,要做好前期语言课程的学习,留出必要的时间学习中文,然后再进入专业课题阶段学习。无论教学还是生活,要尽快过渡到同质化管理。

  二、强化“中国关怀”,采取更灵活的生活管理方式。在后勤管理上采取符合外国留学生特点的模式,体现“中国关怀”。既要尊重他们的生活习惯,给予生活上必要的照顾,也要考虑到大学的普适性和平等性,及时向外国留学生宣传中国的各种文化和生活习惯。要关注来华留学生的心理健康,将中国学生专业的心理咨询工作机制拓展到留学生,让留学生尽快适应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

  三、制定政策,鼓励高校培养来华留学生。一方面要加大对留学生工作的经费投入,减轻高校因留学生工作而产生的各种负担;另一方面要出台相关政策,制定切合实际的留学生工作评估体系,奖励做得好的单位,让更多的高校愿意接受留学生。

蒋鹏举.jpg

蒋鹏举委员(常州市科教城管委会副主任、致公党常州市委主委、常州市欧美同学会会长)就优化创新生态系统,高水平建设中以创新园提出建议。

  在五大发展理念里面,创新、开放、共享都和我们的“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有直接的关系。在第二届进博会上,习总书记指出“各国应该加强创新合作,努力打破制约知识、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流动的壁垒,让创新源泉充分涌流”,这是总书记对国际科技合作的最新重要论述。省内“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中,高水平创新合作的一个代表是中国以色列常州创新园。虽然该园区也取得两国政府的认可和对园区的共建支持,但是还有很大进步的空间。为此建议:

  一、针对创新扶持政策单薄,建议上下联动推动体制改革。国家、省、市联动给予一些外方关切的特殊政策,并且升级非常有探索性的共建计划。

  二、针对创新要素资源不足,建议全力打造高端创新平台。省市联手引导省内高校,参与打造中以产业技术研究院,积极推动合作办学。

  三、针对创新服务能力偏弱,建议吸引更多专业服务机构。作为省里改革开放四十年科技创新的典范,常州市科教城营造了很好的国内产学研生态系统,要让中以园尽快更好地融入科教城,用好科教城成熟的创新服务机构,同时进一步吸引国际化的中介。

  四、针对各地白热化的竞争,建议创新体系融合协同发展。借力长三角一体化,省里可以出面牵头与上海中以园互动,让两个创新生态圈互动,合作打造“上海-常州-以色列科技创新链”。

汪云甲.jpg

  汪云甲委员(省政协科技委副主任、致公党徐州市委主委、中国矿业大学自然资源部国土环境与灾害监测重点实验室主任)作了发言。

  “一带一路”沿线不少国家矿产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及需求巨大,我省在这方面实力雄厚,可转化可转移的技术、人才及产能很多。如中国矿业大学矿业工程全国排名第一,与南京大学地质学同为国家双一流学科。中国矿业大学已经或正在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大学共建矿业学院,组建了国际矿业高等教育联盟,我所在的学科还将北斗导航定位系统引进到南非,组建了中非矿山空间信息联合研究中心。建议有关部门挖掘发挥我省在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加工、利用、环境保护及管理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引导、整合资源,组建江苏省“一带一路”矿业联盟,推进政产学研协作,为我省企业更好地走出去,提供人才、信息、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与平台。